栏目导航
相关产品
一发就能瘫痪整个美国!美专家要求中国立马停止使用这个武器!
来源:火狐体育登录 发布时间:2025-11-19 11:13:12
在美国国会的一场听证会上,军事顾问彼得·普赖发表了惊人言论:他声称,如果中国继续推进电磁脉冲武器的研发,美国的电力系统可能会面临全面崩溃的危险。
这番话乍听让人震惊,但细想之下便能察觉,美方频繁强调的“威胁”,往往正是其自身早已深度参与和布局的技术领域。谁在掌握技术方向,谁就在定义所谓的“风险”。
那么,电磁脉冲武器究竟是什么?它真的具备让超级大国瞬间瘫痪的能力吗?又为何会成为华盛顿战略焦虑的核心议题?
2018年,在国会山的一场闭门听证中,彼得·普赖向议员们描绘了一幅近乎灾难的图景:只需一枚EMP装置在高空引爆,就能让美国八成电网瘫痪,社会秩序瞬间崩塌,随后因基础设施瘫痪引发的人员受伤或死亡可能多达数百万。
他不仅描述了结果,还给出了详细规格参数——电场强度可达“每米50千伏”,足以击穿没有防护的电子线路,让城市陷入漫长的黑暗。
这一消息一经披露,《华盛顿时报》等主流媒体迅速跟进,“中国EMP威胁”的标题铺天盖地,公众的想象中很快出现了一个无形却致命的“现代幽灵”。
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能量波,被渲染成一种能够一键重启人类文明的终极武器。
然而问题就在于,这种高能电磁波的真实破坏力,究竟来自其物理特性,还是更多出自舆论操控与战略恐吓?
回到历史现场——1961年,冷战进入白热化阶段。为了展示其核力量的极限,苏联决定在新地岛进行史上威力最大的核试验。
原计划爆炸威力达1亿吨TNT,但考虑到环境影响,最终减至5000万吨,并在约4000米高空完成引爆。
数百公里外的雷达站屏幕瞬间黑屏,通信中断;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无线电设备全部失效,部分精密仪器永久损坏。
这次试验让人们首次认识到,核爆不仅有冲击波和热辐射,还会产生强烈的电磁脉冲效应。
一年后,1962年,美国也在太平洋约翰斯顿岛上空进行代号“鱼缸行动”的高空核试。
与传统爆炸不同,美军将一枚140万吨当量的核弹送至400公里高空引爆,研究其在太空环境中的能量分布。
1300公里外的夏威夷瓦胡岛上,路灯剧烈闪烁,电表冒烟起火,电话网络大面积瘫痪。
更严重的是,美军的“北极星”导弹预警卫星系统遭受严重损伤,彻底报废,成为实验的牺牲品。
这次事件让军事界对EMP的认识彻底改变——它不再是附带效应,而是潜在的战略打击手段。
这些早期核爆实验证明了EMP的威力,同时也暴露了它的缺陷:攻击无差别且无法控制。
这种“双刃剑”特性让科学家既敬畏又犹豫,成为冷战时期最具争议的战术概念之一。
随着时间推移,EMP的传说不断被夸大,在影视作品与新闻媒体报道中逐渐被塑造成“一击致死”的终极武器。
然而,现实中的EMP远没有想象中那般强大。它的作用范围受爆炸高度、核当量、地理结构和地磁分布等多种因素影响。
更关键的是,现代国防体系已发展出成熟的EMP防护机制。从加强电缆防护、屏蔽机房到设置备份系统,各种手段都有助于减轻影响。
电力中心使用光纤代替金属导线,通信节点安装浪涌保护器,都能有效抵御冲击。
因此,虽然核试带来的视觉震撼仍历历在目,但从工程角度来看,EMP早已不是无法防御的“魔法武器”。
它如今更多被视为特定战场环境下的辅助打击工具,而非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武器。
比如,美国总统专机“空军一号”内部采用多层电磁屏蔽,确保在极端情况下仍能保持通信畅通。
俄罗斯在叙利亚部署的“克拉苏哈-4”电子战系统,也通过制造局部强电磁场干扰敌方雷达和无人机。
听证会结束后,五角大楼立即提出数百亿美元预算,用于“国家电网抗EMP升级工程”和“战略信息系统韧性强化计划”。
显然,将“中国EMP威胁”塑造成一场可能让美国回到前工业时代的危机,是推动预算通过的最佳手段。
讽刺的是,一边高喊外部威胁,另一边在该领域投入最多、实战经验最丰富的,恰恰是美国。
一架A-6入侵者战机发射带EMP战斗部的“战斧”巡航导弹,命中巴格达郊区防空雷达站。
2003年伊拉克战争,美军再次使用EMP战术,攻击目标扩展到电视台、通信枢纽和变电站。
2012年,美国成功试射CHAMP导弹(反电子高功率微波先进导弹项目),一次任务中连续让七座建筑内电子系统瘫痪,随后自动销毁自身。
此外,美国还在推进耗资108亿美元的秘密项目“SHOTCALLER”,目标是打造全球领先的EMP作战体系。
然而,当中国在联合国倡议制定EMP武器使用规范、推动国际监管时,美国却坚决拒绝任何条约约束。
其背后的逻辑显而易见:美国担忧的不是技术扩散,而是限制其单边行动自由的规则。
青岛电波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花费数十年研究高空核爆对无线电传播的影响,积累了大量原始数据。
直到21世纪初,随着信息化战争兴起,中国才系统评估EMP技术的军事价值,并从始至终坚持攻防兼备、以防为主的原则。
在技术路线方面,中国重点发展无放射性残留、操作灵活的非核电磁脉冲(N-EMP)系统。
这类装备不依赖核爆,而是利用高功率微波实现定向打击,更适用于城市防御与局部冲突。
2024年珠海航展亮相的“飓风”系列地面微波武器,就是典型的防御装备,大多数都用在对抗无人机蜂群和巡航导弹。
即将部署的“电磁穹顶”系统采用等离子体屏障技术,可主动吸收或折射来袭电磁波,保护港口和机场等关键目标。
最新研究表明,中国已能将EMP发生器缩小到手榴弹大小,可由单兵携带或无人机投放,实现“点穴式”打击。
最根本的不同之处在于行动记录:美国已有多次实战使用案例,而中国至今未在任何冲突中使用此类武器。
可见,武器的危险程度并非由其技术本身决定,而取决于使用者的战略意图与道德底线。
电磁脉冲并不是那种令世界颤抖的“末日幽灵”。真正笼罩全球安全格局的阴霾,是某些国家根植于冷战思维中的技术霸权与零和心态。
EMP这道无形之光,不只是现代战争的技术延伸,更像一面镜子,映射出各国对科技与责任的不同态度。
一个国家的安全,不可能建立在夸大对手威胁、垄断关键技术的基础上。那样的根基就像建在流沙之上,迟早崩塌。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最终指向的方向,不取决于电路与芯片,而取决于人类能否摆脱“唯我独尊”的思维,迈向合作共赢的未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