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相关产品
水电转型新趋势:从电量供应者向调节中枢的转变
来源:火狐体育登录 发布时间:2025-05-08 11:30:28
在全球向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转型的背景下,水电作为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正在迎来颠覆性的变革。国际大坝委员会原副主席、电建集团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周建平在近日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专访时指出,水电正在从传统的电量供应者转变为电力系统的调节中枢。这一转型不仅反映了水电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重要性,也彰显了其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的多重角色。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2024—2025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到2025年,我国的水电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4.5亿千瓦,成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一环。水电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中的占比,即使面对风能和太阳能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依旧能够保持其第一大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地位。
周建平指出,水电未来将不再仅仅是电量的提供者,更是灵活调节电源、储能设施以及支持能源低碳转型的关键抓手。在我国水电开发的过程中,以往的电力输出已不再是唯一目标,综合利用也将成为重要驱动力。通过流域综合能源基地的建设,我们大家可以实现水能、风能、光能的互补,共同构建清洁能源体系。
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中,水电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可预测、可存储及可调控的优势。根据周建平的分析,水电站通过合理的调度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超长周期的大规模储能。这种超长时规模储能不仅影响到了电力市场的运行,也能有效减轻电网的负担,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与稳定。
面对能源转型的多元化需求,周建平强调了构建水电与风光等新能源资源协同发展的能力。为此,需要优化水风光资源的配置,聚焦流域周边的能源开发。建立一个以龙头水库或控制性水库为核心,涵盖梯级电站和抽水蓄能电站的多层次调节架构,确保不同时间尺度内的灵活应对。
尽管水电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但还需要克服技术与政策上的诸多障碍。水库地理位置的选择、环境保护的考量、以及水资源的综合利用都亟待解决。在此背景下,适当的发展中小型抽水蓄能电站,以平衡局部电网的需求,也成为一种可行策略。
周建平建议,未来应当加快流域龙头水库的建设,提升梯级水电的综合利用效益。同时,推动常规水电与增容扩机并行发展,创造适合水风光一起发展的政策环境。此外,制定合理的水电站容量电价政策也将能激励水电行业的投资热情,推动整体供需的和谐发展。
水电的转型不单单是技术的迭代,更是对未来能源结构的深刻影响。通过充分的利用水电的长时规模化储能与跨尺度的灵活调节能力,我们大家可以更有效地支持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为实现可持续的清洁能源目标提供有力保障。希望未来各方能够携手合作,一同推动我国水电的发展,让清洁能源更好地服务于全社会的需求。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